“意外之财”消费券来了!你会买买买吗?

「阅读需时: 5 分钟」

因为疫情,供需两端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发放消费券来刺激消费可能是当前性价比最高的拉动经济方式。如果应用得当,将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意外之财”消费券来了!你会买买买吗?插图

以2020年4月8日零点武汉解除封城为标志,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经济社会逐步进入“后疫情时期”。

虽然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变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但加快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最关心的话题。

202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此后,各地纷纷出台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其中,电子消费券的发放受到最广泛的关注。

消费券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基本经济学原理主要包括凯恩斯乘数理论和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消费理论。从乘数效应角度来看,消费券将成倍地拉动经济增长,而根据消费理论,消费券对扩大消费和拉动经济的作用有限。

但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普惠型消费券具有与大规模税收返还相似的功能,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大于挤出效应,能够在短期内显著推动总需求扩张和拉动经济增长。

——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疫情冲击下,2020年一季度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6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而人均消费支出为5082元,同比名义下降8.2%,实际下降12.5%。其中,城乡消费均受冲击。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91元,比上年同期实际下降3.9%,人均消费支出仅6478元,实际下降13.5%;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降至4641元,同比实际下降4.7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3334元,实际下降10.7%。

在经济停摆、各行业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收入的增长也存在极多不确定性,如何“开源”寻找额外刺激来提振消费,是目前急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在百业待兴、消费整体萎缩的背景下,以网络消费等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在这次疫情中依旧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2020年一季度,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8536亿元,同比增长5.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高达23.6%,同比增长5.4个百分点。可见,进一步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激活民众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将不失为扩大内需、战胜疫情的快捷通道。

——

消费券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支付凭证,在限定的消费领域内具有准货币的功能。根据发放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消费券分为商业性消费券和政策性消费区,其中前者是指商业企业的一种营销策略,后者则是指政府部门采取的一种消费刺激措施。

政策性消费券最早出现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食品券计划,政府规定家庭收入低于300美元的家庭,每月可用83美元换购面值153美元的食品券。

世界上首次大规模实施消费券政策的国家是日本。面对1999年的经济危机,日本政府认为消费券在刺激消费方面相对于减税措施更有优势,于是向非劳动年龄(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每人发放两万日元(约200美元)的消费券,用于摆脱经济困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就曾建议,美国和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利用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刺激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尽快摆脱危机。

中国首次发放消费券的政策实践也在2008年时由成都市率先开展,发放对象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优抚对象等低收入团体。随后广东、杭州、南京、湖州、常州等省市也纷纷把发放各种类型的消费券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新策略,以应对经济增长的急速下滑。

消费券计划就是一项能够在短期内对消费和经济产生强烈刺激的政策措施。

消费券通过推动居民的预算约束曲线向右移动,短期增加社会总需求和有效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拉动更大规模的消费与投资,吸引商家和企业纷纷推出个性化的让利促销活动,以及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复苏,推动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和撬动经济增长。

目前有直抵和满减等形式电子消费券,其中直抵消费券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可以按照一定的折扣直接抵消部分商品费用,满减消费券则是指消费者的消费金额达到一定门槛时抵消部分商品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