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会更好?

「阅读需时: 10 分钟」

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再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中国经济以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变化着。

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会更好?插图

后疫情时代,我们要做好哪些准备?

置身于这样一个历史时刻,只有全面地读懂中国经济,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

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对比主要指标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后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

尽管当前海外疫情仍在肆虐,但随着疫苗接种范围的扩大,全球经济形式已经有了明显地改善,特别是对于率先控制住疫情的中国来说,经济有了明显地回温。

首当其冲地便是经济增长的回归。

作为最先遭受疫情冲击的国家,我国在2020年第一季度,GDP一度同比下滑 6.8%,是1992 年开始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首次出现的同比负增长。

但到了2020 年第四季度时,GDP同比增速已经回升至6.5%,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其次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消费和服务产业,重新启动。

为控制疫情,人们减少了非必要性消费,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消费、住宿、餐饮、交通、旅游等服务业的打击。

特别是消费领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几乎为负。

有效控制疫情后,随着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消费领域也逐渐升温,人们在娱乐、休闲、交通、餐饮等方面的支出也有明显的回升,从而有效带动了相关服务业呈现恢复性增长。

可以预见的是,后疫情时代,消费和服务业还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主要引擎。

最后,随着全球科技和产业的变革,我国数智化转型将驶入快车道。

疫情期间的居家办公、互联网协同,让人们被迫适应数字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数字科技成果,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而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等场景化需求,也促使企业业务进一步向线上转型。

同时,这种需求促使数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同步带动了与之相关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信息行业的增长。

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全民直播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企业都开始尝试将线下业务线上化,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给这种线上化提供了空间和流量。

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智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活力。

——

发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问题。

后疫情时代,数智化转型确实为经济增加了活力,但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它一方面催生了大量新兴就业机会,但也加速淘汰了一些传统的低技能劳动岗位,而相对于产业变化,劳动力结构、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转型,需要更多的时间。

所以,就业市场「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凸显。

除了国内的问题外,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环保等综合成本持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转移的趋势仍将持续。

而无论是高技术和高端产业领域,还是普通的贸易出口上,随着疫情带来的区域化、供应链本地化以及欧美国家的民粹主义情绪和内顾倾向,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还可能进一步抬头,未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出口,都将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综合国内外形势,后疫情时代,我国财政支出和货币供给增量也会稳步退出疫情时的非常规状态,但不会较疫情前的水平大幅收缩。

——

当下呈现的经济特征,会对普通人产生什么影响?

从创新上来看,我们的技术追赶仍有空间,但难度确实加大了。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让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国家「十四五」时期,也将基础研究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将保持在7%以上、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将达到8%左右。

这一方面非常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对我们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从设备投资上来看,设备制造行业及工业企业将迎来新的扩张期。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物联网等技术进一步发展,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将有望进入高速发展期。

且随着我国推进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将推进传统企业、工业进行绿色升级。同时,在疫情后我国也将加快以5G网络和数据中心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见着,这也将带动通信、电子信息制造等行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

这一切,都将成为我国设备制造行业和工业企业的增长机会点。

而和普通人最为相关的民生行业中,首要关注的就是房地产和农业。

在房地产业上来看,随和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龄化增加,由人口因素驱动的房地产市场将处于下行阶段,但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城镇化较快发展阶段,所以不同地域、城市区域的房地产市场的分化将加大。

不过,随着2021年,上海、深圳、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相继加码楼市调控,加强对个人房贷的监管,严控违规贷款资金流入楼市,并开始全面实行针对房地产企业的「三道红线」以及银行的「两道红线」,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对房地产市场资金进行了限制。

这将有效完善「房住不炒」的长效机制,让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回归居住属性。

在农业方面,2019年,受到非洲猪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猪肉价格猛涨,但处于「十四五」时期,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加大农业生产投入,特别是在周期性较为明显的生猪生产领域,所以,从2020年开始,猪肉价格有了明显的回落。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能繁母猪存栏数(即某一时间点上,体重达到成年猪体重的70%以上,能定期正常发情、配种、受孕、生产,身体健康,没有影响繁殖疾病的母猪实有数)增长至4000万头,恢复至2015年初水平,生猪出栏数量也逐步回升。

在这种情况下,猪肉供需将得到进一步环节,价格也将继续承压下行,有助于居民实现期待已久的猪肉自由,也有利于保持居民消费价格的稳定。

——

从远景来看,未来的经济增长点有什么?

根据「十四五」规划,我国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所以从长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我们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会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经济增长将围绕「一条主线」展开。

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人均GDP的提高,也能从供给角度体现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供给能力的增强。

所以,从长期来看,为保证实现2035年的愿景,未来的经济仍要围绕GDP增长这一核心展开。

其次,经济增长要遵循相应的规律。

第一个规律是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并能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的变化规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力丰富、资源稀缺、技术落后,所以更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1世纪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吸收,资本和技术得到积累,更适合发展钢铁、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而当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劳动力成本上升但人力资本日渐丰富,传统行业投资收益下降当研发投入回报率较高,让我们形成了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抓住这种优势,将有利于未来长期的经济增长。

第二个是消费升级的规律。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在逐步升级,衣食住行等生存型消费支出占比持续下降,教育娱乐等发展型消费、享受型的支出比重上升。

消费热点的转移,也将带来经济增长拉动点的转移,也给当下谋求发展的人们,提供了新的发力领域。

第三个是人口转型的规律。

低生育化率、低人口增长率的趋势难以逆转,这将对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资本供给,需求结构产生持续的影响。

最后,是经济增长将呈现「五大结构」的演变。

一是产业结构,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三大产业结构占比大小,逐渐从「一二三」转变为「三二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将以第三产业为主。

二是需求结构。随着我国越过「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消费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三是城乡结构。长期来看,城镇化的速度还将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将持续向城市转移。

四是收入结构。虽然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单靠市场调节难以保障收入不公平程度的持续改善,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可能还会再度拉大。

五是跨境贸易投资结构,随着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出口和跨境直接投资所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商品和资金的双向流动也更趋于平衡。

综上,从发展阶段,及目前的经济结构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城镇化后期,无论从人均GDP还是经济结构,都在日益接近成为一个发达的经济体。

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来说,在未来长期的经济发展中,以服务业和消费相关、智能信息化相关的产业,都将成为新的以及长期持续的增长点。

4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阿锋
2 年 前

经济增长的再快,个人钱包不鼓也没用。
GDP已经不被重视,可支配收入才是正道。

来自上海
wu先生
2 年 前

现在这种情况,应该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呢。

来自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