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危机:薪酬太高+经验落伍+体力下降

「阅读需时: 7 分钟」

中年人的崩溃,大概是从看到裁员消息开始的。

互联网巨头们大裁员的消息上了热搜,影响最大的重灾区非35+人群莫属。

35岁危机:薪酬太高+经验落伍+体力下降插图

肩扛房贷,家有二胎,失业断供,举步维艰……

更残酷的是,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明文规定只招35岁以下的人。

35岁,易被裁,难被招。

这不仅对求职人员造成了心理冲击,也让在职的年轻人感到人心惶惶。

年轻人的觉醒,大概是从看到中年人焦虑开始的。

猎聘发布的《职场35+危机现象洞察报告》显示,互联网、金融、电子通信是35+现象最突出的3个行业,其中互联网占比高达67.45%。

2022年开年不满3个月,已有22家公司爆出裁员消息,美其名曰“人员优化”、“业务线调整”、“缩编”……

再加上去年开始教培、地产行业震荡,朋友圈里35+人群一片哀嚎。

——

35岁本该是中流砥柱,为何成为裁员首选?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曾在提案中指出,“很多人做出事业来都是在35岁以后。仅用一条年龄限制就把他们排除在外,既不科学也不公平,更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35岁本该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黄金期,为何会变成裁员的首选对象呢?

从用人单位HR的角度来看,年龄背后其实隐藏着3个原因:

1.薪酬太高,业绩回报不匹配

35岁的年纪,意味着在某个行业已经浸泡了10余年,通常都已做到了一个企业的管理层,收入自然不会太低。

你会很自然地把现有的收入理解为理所应得,甚至希望在企业获得更高的回报。

其实,年龄和收入并非是线性增长的关系,“越挣越多”不依赖于年龄,而是你能带给企业多少业绩回报。

如果在35岁的年纪无法持续创造价值,还要求高薪待遇,对企业来说自然是不划算的。

毕竟市场上有大量性价比更高的年轻人才,可能他们的薪资要求只有你的一半。

2.经验落伍,知识更新跟不上节奏

长期在同一岗位工作,意味着你可能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可能意味着你一直在重复一成不变的工作。

客观上,35岁的中年人,专注力和记忆力明显下降,很大一部分精力又投入在家庭和孩子上,学习新知识的精力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显然,年轻人学习能力更强,更能快速适应新环境、掌握新技能,认知迭代更容易匹配公司的新业务需求。

如今,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更高。

如果不能紧跟时势,以创新思维迎接新挑战,就会成为裁员的围剿对象。

3.体力下降,缺乏拼搏精神

25岁时,你一天能工作16个小时,凌晨3点正是精力旺盛、思维亢奋的时候。

等到了35岁,你会发现体力明显下降。

偶尔加个班,恐怕得歇三天才能缓过来,大战通宵更是天方夜谭。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科学团队的研究表明,人的生命周期中有3个明显衰老的转折点,平均发生在34岁、60岁和78岁。显然,34岁左右起,人的生理机能就会从巅峰状态开始下滑。

年龄永远不会欺骗你!

进入35岁,体力跟不上高阶职位的需要,力不从心自然也会让自己丧失斗志。

想拼不敢拼,拼也拼不过,只好被年轻人秒杀在沙滩上。

——

面对35岁危机,何去何从?

年龄不可逆,唯有直面才能迎来破局。只要你肯努力,提前布局好职业生涯,到35岁时,依然有资格、有权利为自己而战。

1.人生不设限,拥抱不确定性

一辈子干一份工作的时代,早已远去。

过去,我们服务于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未来我们则要经营好“自己”这家无限责任公司。

为自己负责,意味着要戒掉焦虑,心怀热爱,主动关注局势,拥抱时代的不确定性。

1979年,35岁的任正非还在部队当兵,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离开部队去创办华为。

1999年,35岁的马云两次创业失败,满腹悲凉从北京回到杭州创立了阿里巴巴。

2015年,35岁的黄铮还没找对创业方向,从淘宝、京东两大巨头的夹缝中,艰难孕育出拼多多。

大佬们的35岁,也充满了迷茫和焦虑。

不认输、不退缩、不放弃,让他们的梦想萌芽开花。

对于年轻的职场人来说,也应当时刻保持这种状态,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早一点想清楚自己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当变化来临的时候,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抵御风险?

2.开发技能套餐,成为Π型人才

效率专家Lachel先生曾说:“到了一个特定的高度,你所能够产生价值的,一定不是单纯某一项技能本身,而是围绕这项技能,以它为核心打包的一整套‘技能套餐’。”

这就像我们常说的“Π型人才”,即至少具备两种以上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将它们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

年轻的职场人,可以选择深耕两个领域,从整体上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这样更容易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能拥有更多选择的资本。

Π型人才的技能套餐,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作、爱好、特长来定制。

我们可以审视自己已有的经验、资源、知识、能力,从工作的业务全局去考量。

围绕自己的核心技能,寻求一个能够放大个人价值的第二技能。

你的技能套餐越多元,越容易匹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

3.学会像CEO一样思考,跑赢未来

想要和时间对抗,就得站在未来看现在,站在组织视角看个体。

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大师拉姆·查兰说过:

“不是只有CEO才需要像企业家一样思考,你在公司的任何一个岗位上都应当看到局部与整体的联系。”

25岁时,不妨就让自己跳出日常职能“竖井思维”,不要只关注自己的业务单元和岗位职责,而要学会像CEO一样系统思考。

你可以去观察职场上依然活跃的35+人群,找到自己的榜样,萃取他的成功经验,提炼可复制的路径。

你也可以去深入市场,了解客户的需求,洞察行业的趋势,构建自己的战略视角。

只有看到个人岗位在组织中的价值定位,理解业务全链条的逻辑,才能让自己进入“人手-人才-人物”的成长通道,跑赢时间,规避职业天花板的危机。

——

任何职业都有瓶颈,有人可以一路高歌猛进,自然也有人会止步不前。

年龄问题不过是表象,危机的本质在于你的心态。

如果不能积极地预判问题,储备能量去应对问题,最终注定你将成为最大的问题。

对于年轻的职场人来说,一定要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全面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