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经济学》:简单易懂的经济学

「阅读需时: 21 分钟」

《小岛经济学》的作者彼得.希夫、安德鲁.希夫是亲兄弟,二人都是经济和融资学方面的专家。

彼得.希夫曾因准确预言2008年金融危机而引发很多人的关注,也因长期看空美国的经济而被称为“末日博士”。

《小岛经济学》:简单易懂的经济学插图

本书借由小岛从原始走向繁荣最后步入衰落的历程,向我们阐述了经济学的原理及其演化的路径。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的小岛,看看小岛上有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走过了怎样的经济变迁历程。

【小岛故事】

从前有座岛,这座岛的周边有很多的鱼,但是这些鱼都属于同一个品种,岛上住着三个人,以徒手捕鱼为生,每人每天只能抓到一条鱼,刚好够自己吃一天。

平时的日常就是捕鱼、吃鱼、 睡觉…循环往复!

这时候的小岛没有存款!没有借贷!没有投资!捕鱼就是小岛经济的全部。

有个叫艾伯的小伙子受够了这种辛苦又单调的生活,终于有一天,他没像往常那样去捕鱼,而是找来棕榈树叶,忍着饥饿编织渔网,做出了岛上第一个捕鱼器【资本】。

从此,他一天就可以抓到两条鱼,多出来的那条,他选择存起来【储蓄】,这样不想抓鱼的时候就可以休息或者干点别的。

小伙伴们见了表示非常羡慕,他们也想要捕鱼器又不想挨饿,于是想了个法子:他们打算向艾伯借一条鱼吃,等自己的捕鱼器做好后,再还两条回去,艾伯最终同意了【借贷】。

这样小岛上人手一个捕鱼器,生产力翻了一番,大家不仅有鱼吃,有时间做别的事情,还能攒下一些鱼,但是有人不满足,觉得日子可以更好。

他设计出一种巨大的水下捕鱼器,这种捕鱼器有一个单向的门,鱼一旦闯入就出不去,只要将它固定在水里,就可以不分昼夜地自动抓鱼。

由于工程巨大,他又找来了其他人一起合作,拿出岛上所有的存鱼,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成功造出了岛上的第一个巨型捕鱼器,捕鱼效率惊人,他们再也不用亲自抓鱼了。

于是有人开始沉迷于冲浪,有人创立了服装公司,而后单人舞台剧、冲浪板、手推车、独木舟等各种新鲜玩意儿不断被创造出来,每个人都拥有光明的未来。【储蓄创造了资本,资本使生产扩大成为可能】。

很快,岛上奢华生活就吸引来了大批的移民,移民一多又促使经济更加地多样化,有人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还有人从事棚屋建造、木筏制造、马车制造等工作,甚至有人不用创造任何物质资料,仅靠提供服务就能生存,服务业应运而生!

【个人分工】一直以来,岛民获取所需物资靠的是物物交换,效率不是很高,因为岛上所有人都吃鱼,而且对一条鱼的价值非常清楚,久而久之,鱼就被成了交换的等价物,岛上的工资、物品的价格都用鱼来计量【货币出现】。

小岛发展得越来越复杂,有人省吃俭用,编织出自己的“渔网”(存钱积累资本),有人则冒着风险,贷款购买“渔网”(贷款买资本),更多的人则是选择为有“渔网”的人工作,换取报酬(为拥有资本的人工作),大家过得都还不错,家里存的鱼越来越多,偷鱼贼也出现了。

这时岛上有一个叫迈克斯的人挖掘到了商机,建了一个储藏室,又雇来保镖看守,号召大家把鱼存到他的储藏室里,不仅保证安全而且还有利息可拿,一下子就吸引了大批的储户。

迈克斯知道岛上有很多的投资项目有贷款需求,就把鱼借给他们,再用这些放贷收回的利息支付员工工资和储户利息,剩下的结余全部当作利润【银行的诞生】。

迈克斯非常精明,他会根据存鱼时间的长短给出不同的利率,也会根据放贷的项目评估风险,收取抵押物;不仅如此,他还会根据储藏室里存鱼的数量来动态调整利率,存鱼多时,他调低利率,等到鱼减少到一定的量,又会调高存贷款利率,刺激储蓄。虽然银行经营得蒸蒸日上,但依然没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有些人觉得迈克斯给到的存款利率太低了,也不是所有项目都能从迈克斯那申请到贷款,甚至是一些有潜力但前景不太明朗的贷款也遭到了拒绝。

于是有人成立了一个新的投资组织叫曼尼基金,受理那些高风险的放贷业务,当然也会收取更高的利率作为补偿【高风险投资应运而生】。

小岛的发展日新月异,出口产品的能力也增强了,还有大批货物可以卖到周边的岛上,换回鲜鱼还有很多从没在小岛上见过的其他商品。【国际贸易】。

小岛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岛上纠纷不断,偷鱼贼经常成群结队地出没,偶尔还有小鼓岛的人上来抢劫。

为了解决这些困扰,小岛人选举出一批有声望的人组成参议院,同时上交一定的鱼作为税金用来处理岛上的公共事务,最后为了防止权力被滥用,小岛人又制定了一套宪法来加以约束。

参议院相继组建了海军、法院、警察等各种机构,一个国家就此诞生,取名为美索尼亚,简称美岛【国家的诞生】。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政府一直按照最初设想的那样运行,小岛人安全有了保障,生活水平也直线提高,服务业和工业蓬勃发展。

经济繁荣,税交得也多,政府职员的工资涨了,参议员的社会地位更是水涨船高,参议院的竞选比过去激烈多了。

候选人为了上位绞尽脑汁,其中有人就抓到了机会,他看到小岛在台风过境后损失惨重,于是就在竞选演讲中顺势承诺,一旦成功上位,就会制定灾后重建计划,帮助公民挽回损失。

尽管政府并没有那么多鱼来实行大规模的重建计划,但这样说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这位议员上位后,先是施展了一套“魔法”,在他的推动下政府发行了一种叫“鱼邦储备券”的纸币,用来取代岛上原有的货币——鱼。

政府保证纸币具有跟真鱼一样的购买力,而且随时可以去银行换回真鱼,最终纸币顺利流行起来【纸币的诞生】。

纸币的发行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毕竟印钞对政府来说可是太容易了,没过多久政府印刷的鱼券数量就远远超过了银行里存鱼的量。

为了不让民众发现存鱼不够兑换这个真相,议员再次大展身手,他找来一堆技师,把银行里的真鱼进行切割再拼接成一种新的官鱼,官鱼看起来跟真鱼一模一样,就是略微要小一点。

每9条真鱼就可以做出10条官鱼,民众也没察觉到异常,缺鱼的危机就这样迎刃而解。

随着政府的花费越来越多,鱼券也越印越多,技师们不得不不断地调整官鱼和真鱼之间的转换比例,最终从原来的10:9一路降到了2:1,这时民众终于觉察出不对了,原来每天只要吃一条鱼就能吃饱,现在要吃两条,岛上的物价随之上涨,出现了通鱼膨胀而且愈演愈烈【通货膨胀】。

大家都注意到了从银行取出的鱼比存入时要小,就不愿存那么多鱼在银行了,银行可放贷的鱼变少,对企业融资的支持也缩减了,企业融资困难不得不裁员削减开支,失业率开始攀升。

为了解决失业率高的问题,政府颁布了法令,限制最低工资,不许随意裁员,干预产品定价,企业在种种限制下夹缝求生。

这时新一届的候选人许下更大更美好的承诺诸如提供紧急失业救济什么的,这一招屡试不爽,他们觉得只要印更多的钞票,一切都计划推行都不成问题。

直到有一天,真鱼的存量几乎枯竭,哪怕动用再多的能工巧匠也变不出足够的官鱼,“魔法”就要失效了。

针对银行的存鱼危机,参议员召开了紧急会议,岛上最聪明的经济学家伯南柯接管了银行,他把经济状况的恶化归结于民众失去信心,认为只要多发钱刺激消费,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他甚至说必要时他会坐在棕榈树上往下撒钱,有人表示质疑,但质疑声很快被其他声音掩盖,艰难抉择之际,突然出现了一个来自远方岛屿的大使,带来一些长相奇特的人和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

大师来自一个叫中岛帝国的岛屿,那里的情况跟美岛最初的情形很相似,经济处于黑暗时代,没有储蓄、没有银行、没有信贷,更没有企业。

中岛国王发现鱼券这种钞票可以在整个海域作为货币流动,购买力强劲,于是提出了用鲜鱼换鱼券的提议,议员没想到幸福来得竟这么突然,立马签署了合作协议。

小岛经济从此开启新篇章,每天都有一艘中岛的货船满载鲜鱼而来,再换成一堆鱼券。

中岛人用鱼券在美岛订购了一大批的渔网等东西,又把剩余的贸易顺差存入美岛银行,赚点利息。

中岛带来的存鱼不仅解决了银行的兑换危机,而且还推动了美岛的经济发展,有了足够的真鱼加持,官鱼逐渐丰满起来,通鱼膨胀基本消失,银行还有能力提供大量的低息贷款。

与此同时,中岛也是日新月异,他们改革了国内经济模式,用买到的资本设备扩大生产,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工厂开足马力生产美岛人需要的货物,承接了大量美岛的捕鱼和制造业外包,最后美岛只保留了一些高附加值的设计业务转而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前遍布全岛的工厂被经销进口货物的零售公司取代,逐渐形成了中岛负责生产,美岛负责消费的贸易格局。中岛人善于储蓄和生产,美岛人身无分文也敢花钱。

在多年的贸易往来中,鱼券像潮水般流出到其他岛屿,有人开始质疑鱼券到底能不能换回真鱼,终于小鼓岛的领袖按捺不住,派出特使去往美岛银行,准备把鱼券兑换成鱼,其他小岛纷纷效仿。

频繁的兑换对存鱼造成了巨大冲击,银行技工再次陷入忙碌,通鱼膨胀逐渐抬头。参议员担心整个大洋的兑换冲击会清空银行里的存鱼,到时无鱼可兑,鱼券就一文不值了。

议员们考虑到如果让岛民吃苦还债,明显是得罪选民的事情,与其这样不如直接让外国人承受损失,于是一举关闭了对外国人兑换存鱼的窗口,耍起了无赖,“鱼本位”就此破灭,鱼券价值暴跌。

得益于美岛超强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鱼券价格最终还是稳定了下来。

之后多年间,政府着手降低税率,放松对企业的管制,减少贸易壁垒,美岛再次进入表面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为什么说是表面上呢?因为多年的政府支出扩张,还有超额印钞也在繁荣背后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鱼本位”破灭之后,国外还是有鲜鱼源源不断地涌入银行,买鱼的钞票则流向国外,这些流出的钞票永远都不会有兑换成真鱼的烦恼,这种好事之所以能维持,主要还是得益于鱼券的岛际货币地位,以及美岛的经济和军事大国地位。

国外的储蓄充盈了美岛的银行,银行手握大量存鱼,寻求放贷标的,小岛的棚屋无疑是理想对象,这种贷款不仅风险低,万一坏账还可以收回棚屋出售抵债;另一边,参议员也觉得棚屋是个值得被利用的潜在竞选议题,棚屋市场因此得到空前的重视。

最开始,只有那些付得起首付,信用良好的人才能从银行获得棚屋贷款。

后来为了讨好选民,政府又成立了两个半官方机构(棚利美、棚地美)为棚屋贷款担保,同时为银行不愿持有的贷款兜底,使更多的人有获得棚屋贷款的资质。

有了官方背书,银行放贷信心更足,贷款利率和放贷标准急剧降低。

因为两棚的顺利实施,提出两棚计划的参议员深受岛民的拥护,多年稳坐议员位置,之后他又依法炮制,成立“学利美”为年轻人提供助学贷款担保。

两棚拉动之下,岛上围绕棚屋建造、销售、装修等周边业务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产能。

另外棚屋买卖还能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棚屋畅销,价格一路飙升,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买棚屋不仅仅是一项消费,更是一种投资。

银行有钱赚,岛民不仅有房住还可以倒手获利,议员收获了大批支持率,于是在两棚担保资金规模触发之前约定的“债务上限”后,参议院又多次调高了上限。

两棚背靠政府这棵大树,也很受中岛人的信任,他们把巨额贸易顺差投入两棚用于放贷获利,这进一步加大了鱼券供给,压低了利率。

风险投资机构曼尼基金也想分一杯羹,像以前一样,他们盯上了两棚尚未涉及的高风险业务,开创性地提供以小换大的置换贷款业务,允许棚屋所有者用更大数额的贷款替代原有的按揭贷款,新贷款不仅可以还清老的贷款,多出来的部分还可以用于消费,这种贷款虽然利率高一点,但棚屋一直涨,还是有利可图,没过多久两棚也加入了这项新业务,成为最大的放款方。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好形势突然发生了逆转,导火索可能来自一个火山全景单元房项目的失败,开发商无法偿还工程贷款,这引起了棚屋投资者的注意,恐慌蔓延。

大量的投资者决定抛售棚屋套利离场,棚屋价格暴跌,越跌越恐慌。因为很多借款人最初看中的是棚屋倒手获利的价值才申请贷款的,尤其是那些零首付购买的人,反正前期投入也不多,索性放弃还贷,甚至有人割肉离场。

棚屋断供潮使得曼尼基金宣告破产,棚屋相关的产业同步陷入困境,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从业人员的失业,其他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产业也受到冲击,小岛陷入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次贷危机】

小岛的国家政权建立之初,本来宪法是规定了政府无权干涉个人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的,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处理个人资产。

然而在时间的推移中,这个设想逐渐变得模糊,尤其在危机爆发的时刻。

很多人渴望政府采取措施来消除危机带来的痛苦,因此牺牲掉一些自由,让渡给政府更多权力是必要的,但人们忘记了自由本身就是有风险的,如果政府有责任消除一切苦痛,那么就没有人是自由的,因为无法自由地失败,也就无法自由地成功!

无论如何,眼下小岛迎来了痛苦的危机时刻,失业工人走投无路,聚集在参议院门口讨说法。

议员认为只要人们重新开始消费,购买棚屋,就可以缓解危机,于是推出大规模的援助和刺激计划,但种种举措收效甚微,经济还是在棚屋大萧条中持续恶化。

眼看下一届议员大选又要来了,一个叫奥库达的候选人,凭借着一套尽最大努力挽救经济的规划蓝图成功上任。

新一届的政府将刺激计划扩大为原来的三倍,规模大了,但手段还是老三样——印钱、降利率宽信贷、搞基建保就业。

可是这么多的开销,鱼从哪里来呢?捕鱼业务已经外包出去了,多年以来,美岛人过着消费大于产出的日子,早就没有足够存鱼了,也没人愿意降低生活水平,再回到过去辛苦捕鱼的日子。

参议院故技重施,再次决定让外国人当冤大头,打起了“借”真鱼还鱼券的如意算盘,鱼券的岛际货币地位依然稳固,美岛实力地位依然不容质疑,议员们如愿借来了大量的鱼。

为了安抚选民对政府未来债务偿还能力的担忧,参议员设置了“债务屋顶”用来限制借款的上限,搞笑的是跟之前的两棚的“贷款上限”一样,实际上这个债务屋顶的设置就是为了用来不断突破的,不过是政府为自己找的一块合法的遮羞布而已!

棚屋大萧条之后,美岛就走上了向外岛举债维持高生活标准的“康庄大道”。

这边奥库达还在满怀期待推行的各项计划,为小岛重回繁荣而努力,另一边的朱特尼亚群岛也爆发了严重的棚屋危机。

过去他们曾参照曼尼基金的投资方案,成立了自己的银行和投资基金,成功带动了岛上的建棚热潮,吸引来四面八方的投资客。

但好景不长,美岛的历史在这里重演,银行破产、基金跌至谷底,当地政府赶紧向其他岛贷款帮助银行摆脱困境,结果也被拖入漩涡,一场银行危机演变成一场波及多岛的政府债务危机。

为了避免危机波及更多岛屿,一个叫IMF的跨洋机构紧急成立,他们从美岛借来鱼券,贷给群岛各政府,勉强稳住了局面。

朱特尼亚群岛发生的危机其实是帮了美岛一把,因为它极大地分散了美岛国内民众的注意力;大洋投资者从朱特尼亚大量撤资,转而把鱼存到美岛银行,毕竟这里一直是公认的规模最大资金最充足的机构。

依靠着这笔意外之财,美岛撑过了危机,经济免于崩溃,但是人们依然心有余悸,对未来的担忧使岛民极力降低消费,重新储蓄,商店和企业不得不降价促销以降低囤货。

这引起了美岛银行总裁伯南柯的担忧,他认为价格下跌是最危险的经济威胁,如果老百姓觉得想要的东西未来总会降价,就会一再推迟购买,长此以往经济必将大幅倒退。

对此,他提出了“定量鱼券”计划作为应对举措【量化宽松】,其实就是向曼尼基金注入一笔鱼券,再通过曼尼的投资活动,流入到各行各业以促进经济增长,一旦经济状况看起来好转了,大家就会有信心开始消费。

这套做法看起来确实可行,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错综复杂的融资渠道盘活了部分消费,棚屋回稳上涨,民众信心回升,消费恢复;但这套人为系统,会有长期的可行性吗?虽然伯南柯一直很有信心,一再保证计划只是临时性的。

但市场并不买账,只要刺激计划一停,恐慌就蔓延,棚屋需求下降,经济再次下滑。

于是之后又有了“定量鱼券2号方案”,二号方案结束后又公布了一个“压缩操作”方案,指导银行通过把短期贷款转换为长期贷款,以减少民众当下的还款压力。

但小岛经济已经进入了药不能停的模式,“无限期定量鱼券”计划虽迟但到,源源不断的鱼券以迅猛之势再次抬高棚屋价格,华孚街赚得盆满钵满。

与一片欣欣向荣的华孚街和棚屋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岛上的其他地方、其他产业,官鱼越来越小,失业率居高不下。

经济危机时,援助的定量鱼券大部分流向了华孚街,让很多人觉得不公平。

大量的失业工人、棚屋抛售人还有被助学贷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年轻学生组成联盟,发起“占领华孚街”运动。

民众对本届议员失去信心,期望在下一次选举中找到更和心意的代理人,出人意料的是,因为竞争对手爆出丑闻,再加上奥库达及时抓住了民间不满的情绪落点,顺势提出富人多交税的方案,得以连任。

可惜,最终富人交税和缩减政府开支等方案一项也没推进,遭到民众的激烈抗议,好在伯南柯及时安抚了民心。

他警告民众,如果不继续实施定量鱼券计划,岛上物价会面临全线下跌,经济再次陷入困境。

同时他也保证会制定“退出策略”逐步结束定量鱼券的使命,使得经济不对其产生过度依赖。

其实一切都是套路,伯南柯深知没有定量鱼券的支持,基金会崩溃,棚屋市场也会一蹶不振,政府也将失去还债能力,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将套路进行到底。

所有的美岛人似乎都忘了,定量鱼券计划依赖的是政府不断的对外举债贷款,透支的是美岛的国家信用。

大洋彼岸的中岛人辛苦工作,收入却很少,生产冲浪板却没有时间冲浪,让人十分沮丧,因为社会保障不多,他们格外注重储蓄。

中岛人现在对于拿出大量真鱼换鱼券的计划已经没那么感兴趣了,他们知道这是亏本买卖。

但中岛的国王担心,如果停止购买鱼券,那多年贸易顺差攒下的大把鱼券就会贬值,美岛人就会减少从中岛进口的货物数,失去美岛强劲的需求,中岛国的出口企业就会倒闭,继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在国王犹豫不决之际,一个农民点醒了他。

国王下定决心缩减鱼券的购买量,别的岛也跟风抛售鱼券,卖多买少,鱼券迅速贬值,变成一堆废纸。

跟设想的一样,中岛国果然出现了企业倒闭潮,经济陷入混乱,但好在已经有所准备,国王开始大力扶植企业转型,合并闲置产能转而生产本国人真正需要的东西,经济开始复苏。

以前是中岛赚钱美岛花,现在是中岛赚钱中岛花,民众生活水平反而提高了~

而反观另一边的美岛,没了中岛的商品和真鱼,存鱼枯竭,官鱼尺寸严重缩水,出现恶性通鱼膨胀。

商品稀缺,物价飞涨,政府试图监管价格,无利可图的商家只能转到黑市进行交易。

所有人都害怕鱼缩水,根本没有人会长期把鱼存在银行,小岛仿佛回到最初的模样,没了储蓄,没了信贷也没了投资。

参议院加大马力印钞,制定更宏大的刺激计划,却仍旧于事无补。

这时中岛国的货船带着大量商品和真鱼来到,这次他们不是来换鱼券的,而是大扫货,因为手握真鱼和实物,购买力比任何美岛人都强,他们买下了自来水系统设备、灯塔、甚至将闲置的棚屋也抢购一空。

议员想不明白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促进了消费,经济却不增长。

最后他们终于有所感悟,转身向岛民问道:还有谁知道怎么制作渔网吗?我们应该自己捕鱼了!

以上就是作者描述的小岛兴衰的全部了,作者通过这个简单的寓言故事,把资本、储蓄、信贷、贸易、货币、通货膨胀等经济学概念融入其中,堪称一本“神书”。

——

总的说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作者借用一个故事把经济活动简化为一个小岛模型,以此来阐述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一些重要观点,同时反驳凯恩斯主义的一些主张。”

书中有不少发人深省的论述,但我们也要看到作者极其明显的学派倾向,有选择地吸收,多加思考,毕竟经济学是一门思辨的学科。

书中的小岛有着令人唏嘘的结局,回到现实,小岛对应的原型——美国,在历经数次QE放水后,正战战兢兢地一面应对高企的通胀一面嘴炮加息,不知走向怎样的未来。

模型可以很简单、很完美,现实世界却总是纷繁复杂,小岛世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对经济的运行窥见一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2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阿锋`
1 年 前

没有生产力就没有经济

来自上海